中新社拉薩8月23日電 題:“雪域第一藏香”走向複蘇之路
  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 白少波
  西藏尼木藏香素有“雪域第一藏香”美譽。相傳,1300多年前松贊干布七賢臣之一的吞彌·桑布扎發明藏文後,把印度所學熏香技術進行改進,發明瞭藏香。
  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尼木藏香,前幾年險些成為廉價“山寨貨”侵襲下的犧牲品。是來自外部的新理念,助推這個古老品牌一步步走向複蘇。
  尼木藏香的主要原料是柏木,利用水磨將它磨成木漿,將木漿晾曬成香磚後,再將香磚磨成香粉,配以藏紅花、麝香、檀香等19至25種藥材香料,而後用牛角擠壓成條,晾乾後就是藏香成品。這一技藝自千年前流傳至今。
  近年,廉價的假冒尼木藏香泛濫於市面,正品的尼木藏香一度被擠出市場,既危害其傳承,也影響當地藏香手工藝者的生計。
  轉變是由一批北京市的援藏幹部帶進來的,在他們的努力下,尼木藏香2008年入選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2012年9月成功獲批成為拉薩市首個國家地理標誌,邁出了品牌保護的重要一步。
  與此同時,關於尼木藏香的推廣策略也在醞釀中,方案是以旅游帶動產業。
  尼木縣吞巴鄉是吞彌·桑布扎的家鄉,民風純樸、風景秀麗,且保存著吞彌·桑布扎的故居。1300年來,吞巴人一直採用水磨磨製木漿製作藏香,形成了一條由250多座水磨組成的數公里的水磨長廊。由此,吞巴鄉“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”應運而生,園內還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以藏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,並有可容納300到500人的大型餐廳等服務設施,可以在用餐過程中欣賞古老的塔榮白麵具藏戲。
  據北京第七批援藏幹部、現任中共尼木縣委書記範永紅介紹,他們計劃在吞巴景區推出游客體驗項目,讓游客親身參與制作藏香。
  “觀念推廣已卓有成效,尼木藏香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都得到顯著提升,也改變了尼木沒有旅游業的歷史。”範永紅說。
  對於吞巴人,最直觀的感受是游客多了,收入也多了。藏香傳承人次仁多吉介紹,他一年賣藏香的收入就達到5萬元人民幣。
  尼木藏香的複蘇讓範永紅等意識到新理念的重要,“援藏不僅要帶來資金、項目、人才,更重要的是先進和合適的發展理念”。
  從動員農民搭建蔬菜大棚,到垃圾回收,越來越多先進理念正在雪域高原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新產品,帶來一個又一個新風尚。(完)  (原標題:“雪域第一藏香”走向複蘇之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y59oymi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